服务热线:全国服务热线:400-636358

电脑版  

金鳞羽生产高柔线|高柔电源线电线电缆|电子线|电源线电线电缆
什么样的网线好,网络布线细节决定成败
阅览次数:2477 次  

 

 
网线,电脑网络组成的最不起眼的部分,最容易被忽视的部件。在组建网络时,人们大多会重视如交换机、路由器、网卡等设备,但对于网线,一般不会太多的去挑剔。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,对网线需求的增加,网线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。下面一起来了解下网线基本知识。
双绞线常见的有3类线,5类线和超5类线、6类线,以及最新的7类线。前者线径细而后者线径粗
 
网线材质哪种好
1、纯铜  此类网线为最好的网线,同等情况下铜的电阻第二小,所以可以做优质的线材。并且适合用于POE供电,电阻小可以避免电在传输过程中损耗 
      2、铝线    此类网线质量次于铜线,但短距离使用也没用很大的问题,所以家用或者小型办公室的终端-----交换机的线路可以选择此类线。此类线仅适合短距离POE供电,因为电阻比铜线大。
     3、铜包铝线     此类网线在铝线外面电镀了一层铜,因为趋肤效应,对铝线的导电能力有一定提升。但是此类线同样仅适合短距离POE供电,同样因为电阻较大。
         
一类线主要用于传输语音(一类标准主要用于八十年代初之前的电话线缆),不同于数据传输。



二类线传输频率为1MHZ,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4Mbps的数据传输,常见于使用4MBPS规范令牌传递协议的旧的令牌网。



三类线:在ANSI和EIA/TIA568标准中指定的电缆,该电缆的传输频率16MHz,用于语音传输及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10BASE--T。



四类线:该类电缆的传输频率为20MHz,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16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基于令牌的局域网和 10BASE-T/100BASE-T。



五类线:该类电缆增加了绕线密度,外套一种高质量的绝缘材料,传输率为100MHz,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数据传输,主要用于100BASE-T和10BASE-T网络。这是最常用的以太网电缆。



超五类线超5类具有衰减小,串扰少,并且具有更高的衰减与串扰的比值(ACR)和信噪比(StructuralReturn Loss)、更小的时延误差,性能得到很大提高。超5类线主要用于千兆位以太网(1000Mbps)。



六类线:该类电缆的传输频率为1MHz~250MHz,六类布线系统在200MHz时综合衰减串扰比(PS-ACR)应该有较大的余量,它提供2倍于超五类的带宽。六类布线的传输性能远远高于超五类标准,最适用于传输速率高于1Gbps的应用。六类与超五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在于:改善了在串扰以及回波损耗方面的性能,对于新一代全双工的高速网络应用而言,优良的回波损耗性能是极重要的。六类标准中取消了基本链路模型,布线标准采用星形的拓扑结构,要求的布线距离为:永久链路的长度不能超过90m,信道长度不能超过100m。



超六类线:超六类线是六类线的改进版,同样是ANSI/EIA/TIA-568B.2和ISO 6类/E级标准中规定的一种非屏蔽双绞线电缆,主要应用于千兆位网络中。在传输频率方面与六类线一样,也是200~250 MHz,最大传输速度也可达到1 000 Mbps,只是在串扰、衰减和信噪比等方面有较大改善。



七类线:该线是ISO 7类/F级标准中最新的一种双绞线,它主要为了适应万兆位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。但它不再是一种非屏蔽双绞线了,而是一种屏蔽双绞线,所以它的传输频率至少可达500 MHz,是六类线和超六类线的2倍以上,传输速率可达10 Gbps。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(UTP=UNSHIELDED TWISTED PAIR)和屏蔽双绞线(STP=SHIELDED TWISTEDPAIR)。屏蔽双绞线电缆的外层由铝铂包裹,以减小辐射,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辐射,屏蔽双绞线价格相对较高,安装时要比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困难。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具有以下优点:无屏蔽外套,直径小,节省所占用的空间;重量轻,易弯曲,易安装;将近端串扰减至最小或加以消除;具有阻燃性;具有独立性和灵活性,适用于结构化综合布线。
 

超五类和六类网线区别

在局域网中常见的网线主要有双绞线、同轴电缆、光缆三种。 双绞线,是由许多对线组成的数据传输线。它的特点就是价格便宜,所以被广泛应用,如我们常见的电话线等。它是用来和RJ45水晶头相连的。它又有STP和UTP两种,我们常用的是UTP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摘录:刘荣荣